撫育施肥、整形剪枝……連日來,在定南縣龍塘鎮勝前村油茶基地,技術人員正組織在務工的貧困戶搶抓晴好天氣有條不紊地為油茶樹進行冬季撫育及病蟲害防治。基地負責人盧逾紅介紹,2017年定南縣在全省率先實施油茶林經營權證制度,解決油茶種植戶缺乏融資擔保的問題,“油茶貸”和油茶林經營權證無縫對接,為貧困戶發展油茶產業建立“綠色通道”。據統計,我市油茶產業累計輻射帶動5.7萬戶貧困戶脫貧增收,19.5萬貧困人口年人均增收800元。
近幾年來,我市充分挖掘贛南油茶的傳統產業優勢,始終把油茶作為農村興林富民的主導產業和革命老區脫貧攻堅的民生產業,不斷做大做強油茶產業,推動脫貧攻堅,促進鄉村振興。截至目前,全市油茶林總面積288萬畝,其中新造高產油茶林面積123萬畝,高產穩產油茶林示范基地250余個,茶油精深加工龍頭企業13家,油茶精深加工系列產品20多個,油茶產業綜合產值達84億元,油茶樹已成為贛南人民的“綠色銀行”和“致富樹”。
抓住引導貧困農民進入油茶產業化流程這個牛鼻子,我市最大限度地將他們納入產業化幫扶鏈條,積極探索建立油茶產業發展與農戶(貧困戶)的利益聯結模式,為油茶產業發展注入強大活力。油茶專業合作社把分到戶的林地集中起來,實施統一規劃、統一整地、統一購苗、統一栽植、統一撫育、分戶管理和收益的“五統一分”模式,不僅實現資源整合提高產業效益,更提高了農戶、特別是貧困戶的積極性。農戶與油茶企業合作造林,林農以林地入股,公司負責投資和經營管理,林農理事會監督公司經營管理和收入分配的“公司+基地+農戶(貧困戶)”模式,讓油茶產業發展呈公司化趨勢。政府投入扶貧資金,鄉村負責流轉林地,國有林場負責建設油茶種植基地的“國營林場+貧困戶”模式,實現林場與林農、貧困戶共建共享。